2008年11月20日 星期四

台灣的左岸




已經好一陣子了, 政府與民間都在找尋台灣下一個明星產業與經濟動力. 其中一項常被提及的就是文化創意產業. 根據報導, 行政院鎖定文化創意產業為首要扶植對象, 預計投入二十一億元來發展文化創意產業, 除此之外, 另外還編列預算於 ”智慧環境” 與 “優質生活” 等資通訊項目以及 ”充裕人才” 方面. 政府能夠做的應該是比較偏向硬體面的環境, 但軟體面的環境就有賴你我共同的努力. 這裡所謂 “軟體面的環境” 指的是一個社會或一個社區的心理環境, 氣氛, 人們的態度等, 像是人們對不同文化事物的包容性及開放的胸襟, 因為這是創意人士所在意的生活環境.
多倫多大學的教授 Dr. Richard Florida 在他著名的 “The Rise of Creative Class” 裏提到了幾個要點值得我們深思. 雖然其調查是以北美 (忘了是否含部份的歐洲) 為依據, 但仍極具參考價值.
* 1990年代中葉以後出現了一個趨勢: 人們不再因工作而遷徙, 而是公司搬移到有專業人士的地方或是在這樣的地方成立公司
* 波西米亞指數 (Bohemian Index) - 衡量一地藝術家, 作家, 表演工作者的密度 - 與高科技成長有顯著的正相關
* 經濟成長並不完全由公司行號驅動, 而是發生在具有包容性, 多元化, 並且對創意有著開放性的地方 - 因為 這樣的地方是有創意的人所想要居住的地方
* 狹意的創意工作者指的是像藝術家, 作家, 表演工作者, 導演等, 廣義的創意工作者應涵蓋像商業界幫人解決問題的企管顧問, 律師, 系統分析師等
* 創意已成了比較利益的決定性因素
* 不論是雇主, 個人, 或是其所屬的社區都應鼓勵孕育創意
* 一個地方要成功不僅需要商業環境, 也需要人性, 創意的環境
* 這些創意人士崇尚個性, 自我表現, 及對不同事物抱著開放的胸襟, 而不喜歡”組織世代”的同質性, 服從性, 以及融入的文化
* 這些創意人士會在財務與能夠做自己的考量之間取得平衡
* 新型式的自我管理, 同儕認可及壓力, 以及內在的自我激勵 (Dr. Florida 稱之為軟性控制 Soft Control) 取代傳統的組織系統控制
* 人們尋求更獨立性的工作,  同時也發現不勝任的經理及責罵脅迫型的主管難以相處
* 創意人士融合工作與生活方式去建構身為”創意人士”的自我認知
* 創意無法在預設的時間開啓或關閉, 所以對時間的運用會有截然不同的模式, 不再只是一天一天, 而是用一生的時間來規劃 (結婚生子等 “耗時” 的責任將遞延)
* 創意人士總喜歡聚集在某些類型的地方, 像巴黎的左岸及紐約的格林威治村
* 我們這年代深層持續的變化不是來自科技面, 而是來自社會及文化面, 但因為社會及文化面的變化是點滴漸進式的, 因此較難察覺
在台灣, 文化創意產業不是今日才有, 但可預見的是在未來它應該會在台灣的經濟版圖上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成功與否, 很大的因素取決於我們是否能吸納並留住來自世界各地及本地的創意人士, 給與他們所需要的 “自由” 的養分. 這是一條待走的長路, 想想, 前一陣子北一女還在探討在學校是否可穿長褲, 一些大學生不去強化自己的競爭力, 而去抗議承認大陸學歷.  下列這一則網路民調更是讓我嘆為觀止, 還是知名公司辦的. 而其結果也讓我訝異. 茲節錄其調查報告如下:
(本題目由TVBS-G「全民大嘴巴」和Yahoo!奇摩新聞共同提供)
請問:劈腿一經查明屬實之後,該不該強制公告?
總投票數:15656票
1.應該         62.6%     9794票
2.不應該     37.4%     5862票
別人劈腿, 干卿底事. 我們這個社會需要大家多注意點自己的公德, 少管他人的私德. 希望台北, 台中,  高雄的 “左岸” 不是只有在營建業的案子裏才找得到.

2008年11月13日 星期四

當暴力小英與溫柔阿九相擁時


(照片擳取自FotoSearch.com)


初次看到”暴力小英”這新名詞時, 我對著電腦拍案叫絕. 這實在是品牌及產品命名的佳作, 它讓我想到了類似櫻桃小丸子, 小甜甜這種日本卡通裏清純甜美的小女生忽然變成宇宙戰士. 這標簽貼上去, 就不太好撕下來, 尤其配合蔡女士原本清新的形象轉為混亂街頭運動的總指揮, 雖然有點誇張, 但確有畫龍點睛之效. 而暴力和小英原本不太相稱的兩個詞卻結合成這絕妙的外號. 暴力小英要洗刷這外號, 重建形象將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兩岸的情結, 藍綠的對立, 一時要解開也非易事. 不過大家都應該去看一步部片子 “男人的心中只有男人”. 這部原名”Walk on Water” 的以色列片子在國內被翻譯成這樣的片名真是一場災難. 看過這部電影的人應該都有這種感覺: 牛頭不對馬嘴, 掛羊頭賣狗肉. Walk on Water 典故出自耶穌的故事 Walking on Water, 這個詞可解釋成當一個人能排除內心負面的思想及偏見, 滌靜心靈,  就能走出船舶 (暗喻自我設限的圈圈及過往的包袱), 行走於水面上 (暗喻原本認為不可能的事物).  男主角原是一位殺人不眨眼的以色列情報員, 在一次出完任務回家後發現妻子自殺身亡. 上司怕他的心裡狀況一時不能從事正常任務, 因此隨便搪塞了一個小任務給他. 男主角奉命假扮導遊去監視一納粹戰犯的孫子打探該納粹戰犯的下落, 在任務中他慢慢地接觸到外在他不熟悉的世界 - 納粹戰犯孫子的同性戀世界, 現代德國人對過往納粹屠殺猶太人的態度. 劇中, 納粹戰犯孫子的一位阿拉伯友人帶他去買一件外套, 他覺得一百歐元已很便宜, 但男主角憤恨不平, 硬是去向店家討回其中的八十元. 這阿拉伯人對著男主角說”你們猶太人總不忘以前的苦難, 如果你們能拋開過去的話, 就能看清楚現在加諸別人...” 話到此, 男主角已把話打斷, 將車開走. 這場景搬到今日的台灣, 是不是很熟悉? 
劇情走到最後一段, 你會發現原來以色列當局並沒有下令除掉這名納粹戰犯, 是男主角上司私人的意思. 男主角一路上不斷地質疑殺掉這納粹戰犯的必要性, 認為其已老邁, 餘日無多, 不需大費周章, 也沒人在意, 但其上司還是讓他個人的仇恨綁架了他的意志. 有趣的是, 最後男主角並沒有親手殺了那納粹戰犯, 當他有機會下手時他縮手了, 他想到了他太太的遺書中要他停止殺戮. 結局精采, 很值得一看的電影. 死海真的很漂亮, 看完後我都很想去享受一下漂浮其上的感覺.
最近, 也常看見電視上見面時互相擁抱一下的畫面, 陳雲林與江丙坤, 王文洋與馬英九的相擁, 不知什麼時候台灣也變得這麼 ”國際化”? 記得二十多年前與一位客戶的太太在機場道別時隨著別人的禮數擁抱了一下, 外加兩頰各親一個, 覺得頗不自然卻也經歷了人生第一次的擁抱禮儀. 移居多倫多之後, 擁抱的經驗多了, 慢慢地習以為常. 回到台灣後倒是有點意外擁抱的文化已經悄悄地滲透到我們的日常禮儀.
曾有一段時間我自稱古瓊氏, 古龍及瓊瑤的結晶, 氏則是從有巢氏的概念而來. 小時候醉心於古龍那種 “離別是重逢的開始“ 先哲式的囈語, 也驚嘆瓊瑤那種歇斯底里, 不可思議的誤會, 誤會, 還是誤會的的鋪陳. 於是我又做了個編導的白日夢 - “當暴力小英與溫柔阿九相擁時”. 這劇情張力絕對是夠的, 每天在電視上放送. 上一代的恩怨延續到下一代, 看似清楚簡單卻不易解, 活生生像一齣恩怨情天的政治八點檔. 當年很多人批評瓊瑤式的電影不切實際, 我卻總認為台上有什麼戲, 台下就有什麼樣的人生, 今天的藍綠紅三角習題, 不就是經典瓊瑤的架構? 沒想到瓊瑤女士的電影手法也能拍史詩式的題材.  不必千軍萬馬, 只需要一些誤會, 帶點歇斯底理, 及個性上南轅北徹的男女(跟”藍綠”的發音好像)主角, 戲就精采.
但願有那麼一天, 暴力小英與溫柔阿九擁抱在我們的電視機前, 我們也都能 walk on water. 
                                                                                    - The End -
                                                                      (短片就好, 不要歹戲拖棚)

後記:電影 DVD 封面印著一行字 “He was trained to hate, until he met the enemy." 這讓我想到一位在美國唸書時的朋友(父親來自大陸北方,母親為台灣人)當時曾說過這樣的話:『沒來美國之前,從來沒喜歡過日本人,甚至有點厭惡,但來到這裡後,看看日本同學個個彬彬有禮,平易近人,現在我多數的外國朋友多為日本同學,原來對日本人的那種國仇家恨的感覺全不見了。』我真正認識大陸朋友是從1997來多倫多後開始,後來也在上海住了一年半,現在一些知心的朋友很多是從大陸來的。『大陸』不再只是小時候書本中的『故國山河』,或是當兵時心戰喊話中『吃香蕉皮苦難的同胞』,那都已是歷史的悲劇與笑話,如今真實的是友誼,是因聊解而不再有隔闔。

2008年11月6日 星期四

愛情可以當麵包吃


(The French Laundry, by Peter Bond, picture selected for Google Earth)




前幾天無意間看了一個節目, 是關於創業的. 節目是以訪問的形式介紹 Thomas Keller, French Laundry 的負責人兼主廚. 他曾經創業失敗過兩次, 一次是他在華爾街與友人開一家高級的餐館, 後來因為股市崩盤, 刹那間生意大受影響, 其合夥友人要求他做一些較便宜的菜色以呼應當時的市場經濟環境. 他告訴他的合夥友人他只會做他所想做的菜色, 他也因此選擇了離開這家餐廳. 隨後他在世界各地東做做西做做, 總是沒找到他覺得對的感覺. 有一回他應聘擔任一家高級大飯店的執行主廚, 結果發現他花了相當多的時間在開會, 在做報告. 雖然整日穿梭於廚房, 他並沒有時間做菜, 而那是他的樂趣所在. 所以, 他又選擇了離開. 
有一天他無意間發現了一家已準備關門的餐廳, 他直覺認定這就是他期盼已久理想的餐廳. 他準備了一份厚達三百頁的營運計畫書去找一位律師, 他當時其實連付律師的錢都沒有, 更不用談買餐廳的錢. 律師告訴他如果沒有錢他是不會著手準備他的案子. Keller 問律師最少要拿出多少錢他才願意開始動手準備. 律師給了個數字 - 五千美金. Keller 用信用卡去 ATM 提領了錢交給律師, 他說他當時根本沒想那麼多, 走一步算一步. 有好一陣子是靠信用卡再過日子. 接著他用營運計畫書一一地去找尋投資人, 最後找了四十八位投資者. 他解釋當每位投資者都只投資一小部份錢時, 萬一生意搞砸了, 每個人的損失都不會太大, 也因為每個投資人的股份都相對小, 所以 Keller 才能對餐廳的經營握有絕對的控制權. 第一年(實際經營時間六個月) 生意處於虧損狀態. 但他們用這段時間培養團隊默契, 經營客戶, 在經營十八個月後. 賺了六元. Keller 面對訪問者重複了一次 “六元, 十八個月”. 但他也說了”錢從來都不是問題的重點”, 對有理想的人來說, 愛情是可以當麵包吃的. 
因為我也從事輔導創業的工作, 對 Keller 及 French Laundry 的經歷產生了好奇, 因此在網路上瀏覽了一些相關文章, 看到的都是他在 French Laundry 以後成功的故事, 倒沒看到與這節目所探討的 Keller 在 French Laundry 以前艱辛的歲月, 以及他是如何為著他的理想遊走世界各地. 今日的 Keller 已被列為明星主廚. 當初為了擴張生意版圖, 橫跨美國東西兩岸, Keller 成立了六人諮詢小組協助他的事業轉型, 因為他深知他完美主義的行事風格用在一家餐廳可以, 卻也侷限了其發展性. 這是一個很典型的因為不妥協而創業成功的故事. 這讓我想起了一位多年前的同事.
我這位同事有一天問我他是否應該繼續準備他成為法官的考試. 那時的他已考過幾次的法官檢定考試, 與女友好像也論及婚嫁, 在我們公司的工作對他而言是過渡階段的工作, 如果放棄要成為法官的念頭, 他就會考慮應該找一份別的工作. 我記得跟他一起分析了種種可能及其中的利弊得失. 最後我跟他說 “有人因為妥協而成功, 也有人因為不妥協而成功, 全看你想過什麼樣的人生.“ 他這時微笑地說他懂了, 然後起身離去. 我知道他會在他尋求當個法官的道路上再奮鬥個幾年. 我跟他已經失聯許久, 不知他過往這段日子如何, 希望他擁有他想要的人生.
有人愛情可以當麵包吃, 我們也不是不能靠理想過日子. 天無絕人之路, 再難的處境, 有心者都會找到出路的, 對一個創業者而言, 這更是必須有的心裡準備. 我很喜歡一句西方的名言, 但是一直找不到它的出處. 這句名言是:
“ 人類如果無法放棄對看到海岸線的依賴, 就無法發現新大陸. “ - 分享給有理想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