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23日 星期四

台北, 多年後




自小在台北出生長大, 對這城市算是相對地熟悉. 但這次回來後卻覺得台北有種熟悉中帶點新意的感覺. 覺得自己像個遊子歸鄉, 拜訪從前的的熟悉, 但也像是個旅客, 享受著不可預期的驚喜. 偶爾逛到不熟悉地區域, 感覺就像造訪一個新的城市. 捷運加公車似乎已足夠, 計程車已很少搭, 更別提自己開車. (不知是真的不需要, 還是不敢開.) 離家不遠的地方, 我喜歡騎腳踏車. 有點都市游俠的感覺 (難怪自行車又稱鐵馬). 再炎熱的日子, 騎起來還是有涼風吹過, 也不覺得有那麼酷熱. 
街頭上樹蔭似乎多了些, 晴光市場不論是白天或是晚上, 人總是那麼多, 看不出景氣不好的跡象. 我還是常吃固定的那幾樣 - 豬血糕, 豬血湯, 及臭豆腐, 當零食吃. 附近也多了好幾棟小套房的大樓. 有些舊大樓拉過皮, 看起來體面多了. 中山國小仍屹立在那裡, 只是距離似乎縮短了, 小時候走起來好像要十分鐘, 現在約略五分鐘就到了. 走過一條小巷, 有點驚艷, 遮陽傘跟椅子就放在室外供人喝咖啡用餐. 可惜, 一家麵店很不協調地坐落其中, 不是因為它是賣麵的與兩旁賣咖啡賣茶的不搭調, 而是其裝潢迥異於整條巷子其他的店家, 又是一個只顧小我, 沒有考量大我的例子. 
兩三年前, 有一次帶著一位外國友人參觀迪化街. 那是農曆過年前, 有著各式的年貨. 我非常訝異地發現台灣 “吃” 的生命力. 不同口味內容的薑塊(沖泡薑湯用) 送禮自用兩相宜, 每一塊都像是一件工藝品. 另有一種甜點 (只記得台語, 忘了國語怎麼說), 跟香腸一樣大小, 好像是正月九號拜天公常用的, 也被作成了一粒粒的小球, 約一兩口的大小,  同時也加入了新口味. 台灣吃的創意令人讚歎!
208還是在林森北路上行駛, 大概也也有三十幾年了. 北往大直國中, 南向建國中學, 曾嚮往再加碼到台大, 屆時就可寫上一篇 “ 208 十年”, 結果台大變成文化, 壯志未酬十年 208, 呼焉已來到 2008. 真的沒什麼, 只是多了個 “0”. 公車上讓座的人多了, 只是有時有點進退失據, 自己到了一個尷尬的年紀, 是人讓我, 還是我讓人? 多半的時候我還是習慣性地主動讓位, 也許我的心還停留在那初出校門的我.



當年的統一大飯店 - 位於林森北路、德惠街口 -
是當時觀光大飯店的翹楚,旁邊是當時的景福宮
(照片是外國友人在網路上找到後寄給我的)

大同大學的對面每逢星期日就聚會了一群菲律賓人, 他們假日在這裡碰面, 感受一下家鄉的滋味. 在多倫多時, 我也常在假日去中國城吃點東西, 買些西方超市買不到的家鄉菜及瓶瓶罐罐的佐料, 逛逛在台灣時都很少去逛的傳統藝品店及日用品店. 其實內心知道, 吃家鄉菜當然可滿足口慾, 但真正重要的是去感受一下家鄉的氣氛. 
有一天經過敦化國小, 想起了我曾代表國小拔河校隊得到台北市冠軍. 雖然冠亞軍之戰是與長春國小, 但那年真正的勁敵是敦化國小. 我也常跟朋友開完笑說小時候什麼球都打, 躲避球, 籃球, 棒球, 排球我都喜歡, 但入選校隊的是拔河. 小時候因為胖, 還被家族的好朋友暱稱 “董事長”. 在那普遍貧窮的年代, 胖就是福. 我還記得國小四年級體重38時, 同班的還有許多19的. 現在小四體重38, 很多家長要覺得萬幸了. 這胖因子倒是跟了我一輩字, 回國後第一次碰面的老朋友都不諱言我又發福了, 有時遠遠看到他們那些微吃驚的眼神, 我自己就先遞上一聲抱歉.
一首歌, 一個街景, 一個老朋友, 常會讓人想到年輕的日子, 不管是酸甜苦辣, 都是自我人生的一部份. 前幾天無意中發現一個可供下載歌曲的網站 - KKBOX (www.KKBOX.com.tw),  很像蘋果的 iTune. 在這網站發現了陳秋霞的 “第二道彩虹”, 這首歌我當年很喜歡. 聽著她清純的歌聲, 思緒也飄回到當年清新的我. 
“我又徘徊在細雨中, 靜靜地期待晴空, 盼望天際浮現彩虹...”

沒有留言: